贵州河流|开阳马岔河考察——溶洞、伏流、瀑布、天坑、温泉、鱼和污染
编者按:2016年6月和2017年10月,黔仁生态志愿者曾之晅对马岔河进行了两次分段考察。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两次考察马岔河的所见所闻。
马岔河发源于开阳县城,在短短20-30公里的距离上,由1200多米陡降至500多米与清水河汇合,沿途与猴耳天坑水、翁昭水、冷水河等支流汇合,发育了多处溶洞、伏流、瀑布、天坑(支流上)、温泉等景观,令人称奇。但是,由于源头与城市为伴,水质受到了显著影响,实在可惜。
一、马岔河干流(响水洞以上河段)
(2017年10月考察)
开阳城边的东风水库(成库于1965年,现改名阳明湖)是一个重要节点,这里三条溪沟于此汇合形成了马岔河的干流。可惜数次经过没有留下这里的影像资料。
东风水库流出的马岔河水。(该图摄于2016年6月)
浑浊的马岔河从东风水库向西北方向流淌,进入位于城边的第一个伏流入口——入水洞。
经过约1公里多直线距离的流程,马岔河离开第一段伏流,在大山凹陷处重见天日。
出水洞的瀑布,翻腾的河水产生着类似于曾经南明河城区翻板坝附近的泡沫和刺鼻气味。
出水洞段湍急的河水跟茂盛的水生植物,为马岔河的河水自净提供着动力,但是这种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马岔河污染继续加重,这种河流自净作用会逐渐丧失。
离开出水洞段,山谷中的马岔河,下图左侧有一个称为“渔洞”的溶洞。
在下谷光村民组旁路基的山崖下,马岔河再次进入第二个伏流段。
二、猴耳天坑支流
(2017年10月考察)
与马岔河干流相邻的猴耳天坑支流是另一幅图景。地图上标记该河流在团山村附近形成,流至干河坡附近的消水坑进入伏流段,直接流入位于桃子窝的猴耳天坑。这个天坑也是贵阳市不多见的喀斯特地貌。
溪流在下图右侧山脚下进入伏流段,伏流直接流入猴耳天坑。
地下河从坑底的一角流入,转弯后很快流出,这条河流的存在,是天坑形成的必备条件。
河流进入天坑的洞口性状狭长,由于河道中筑坝,这里可以行船进入。
进入该洞口不远,暗河恢复的自然急流状态。这里跟干河坡的地表河直接相通。
河流离开天坑的洞口较为浑圆,只能听到河流从水坝跌落形成的响声,无法进一步深入洞穴。从这个洞穴开始,猴耳天坑的支流再也没有单独回到地表,在地下便与马岔河干流汇合。
天坑中水坝缓水区域有很多鱼儿,捕捞上来可以看出是贵阳洞穴附近河流常见的野鲮类鱼类。
三、马岔河干流(响水洞以下河段)
(2016年6月考察)
马岔河响水洞是第二段伏流出口处的溶洞,位于下谷光村民组的山背后悬崖上。在这里马岔河已提前跟猴耳天坑水融为一体,从半山腰的洞穴流出跌落到山底的河谷,形成了马岔河上最陡峭的响水洞瀑布。2016年6月到这里未得近距观赏瀑布,算是流了一个遗憾。
顺着盘山路下降到谷底,终于近距离见到马岔河,雨季的河水略湍急而浑浊。
路的终点是号称“黔中第一汤”的马岔河温泉,热泉从2000多米的地下上涌,在离马岔河0.2米高的位置出露,出露点30余处。这里曾用地名为“热水”,反倒显得更加平易近人。2016年6月这里正在停业中。
该河段的鱼获:粗须白甲鱼与红尾荷马条鳅,都是对溶氧、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从这个角度说明这里水质比上游城区段及出水洞段恢复了很多。
红尾荷马条鳅幼苗
四、马岔河干流(温泉以下)
马岔河温泉处的海拔为693米,与源头的1200米比已经陡降了500余米,距离与清水河汇合口570米的海拔还结余100余米。从此往下,马岔河逐渐变得温和而蜿蜒曲折,在翁昭村附近进入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回水区范围后,一切平静如镜。有待今后对该河段探访。
免责声明:
本文由作者曾之晅授权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中心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中心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